許多老師都說,14歲是孩子的關鍵時期。家長反映道,自己的孩子到了14歲,就似乎變了一個人。
在這之前,孩子特別乖巧懂事,也總是關心父母工作累不累。而現在,父母說什麼也挑著聽,或者完全不聽。
有時候,甚至會和我們頂嘴。回家后,問孩子在學校過得怎麼樣,他也不愿意多說。
放假的時間,也一個人待在自己的房間里,不知道在鼓搗些什麼。更令人擔憂的是,孩子不知道交了些什麼朋友,經常晚上八點多才出門玩。
家長也不敢多問,問多了又是一次吵架。這種現象并不是個例,而是家里有14歲孩子的家長的共同煩惱。
那麼,為什麼孩子的14歲這麼特別呢?
在心理學中,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兩個明顯的「反抗期」。
「第一反抗期」在1-3歲,雖然可能還不會說話,但孩子明顯地表現出自己的想法。
「第二反抗期」則在10-16歲之間,是社會性自我覺醒的關鍵階段。
處在「第二反抗期」的孩子,普遍地表現出一種
「反抗心理」。
他們做出種種叛逆行為的心理原因都是,希望自己被父母當成一個平等的社會成員來尊重。
然而,由于14歲的孩子還未形成穩定的三觀。
因此,許多孩子都下意識地選擇了和父母老師「對著干」的方式,來彰顯自己的個性。
家長會發現,許多14歲左右的孩子,都非常抵觸父母對自己生活的過度介入。
有時候,父母進孩子房間時忘記敲門,也會引發孩子的怒火。
一位14歲少年這樣說道,「父母總想掌控我的一切,我只想有點自己的個人空間。」
為了「捍衛」自己的獨立空間,14歲的孩子總是三天兩頭就會和父母爭吵。
在網絡中,有一個流行語專門形容14歲孩子的狀態,即「中二期」。
「中二」一詞出自日本廣播節目
《伊集院光深夜的馬鹿力》,指的是青春期孩子特有的思想、行動和價值觀,是對青少年叛逆期整體行為的概況。
許多家長都為14歲孩子的叛逆頭疼不已,覺得孩子不如以前那麼聽話了。
比如,家長說西,孩子偏要往東。無論家長說什麼,孩子都要和家長反著來。
英國心理學家的一項實驗證明,相較而言,14歲的孩子更易對危險刺激的行為產生興趣,也最容易出現打架、叛逆、不愿與父母交流的情況。
從孩子人格發展的角度來看,當孩子對父母所安排的一切說「不」時,恰恰是其獨立意識覺醒的關鍵時期。
14歲孩子的某些「對抗」行為,在成年人看來十分幼稚,但這卻是孩子形成獨立人格的必經之路。
這對于家長來說,能否接住孩子的成長與變化,就顯得尤為重要。
如果接住了,孩子就會順順利利地度過「叛逆期」,并形成自己的獨立人格。如果接不住,孩子則可能走上歧路。
那麼,家長應該如何做,才能「接住」孩子在14歲時的變化呢?
首先,最重要的一點是,家長不能夠「以暴制暴」,這對于叛逆期的孩子來說無疑是火上澆油。
現在已經不是「打一頓」就包治百病的年代了,如果家長對叛逆期的孩子步步緊逼,很可能讓孩子產生厭學、自殘,甚至輕生的行為。
其次,要給孩子樹立一個明確的界線。家長可以嘗試這樣與孩子溝通:你可以不聽父母的話,但是不可以學壞。
畢竟你現在已經是個「小大人」了,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是最基本的「成人準則」。
需要注意地是,不能以「一言堂」的口吻告訴孩子,而是以兩個「成年人」之間的平等對話來與孩子溝通。
如果家長以高高在上教育的語氣,結果可能適得其反。
最后,家長要完成從「指揮官」到「支持者」的角色轉變。
傅首爾曾在《奇葩說》中說,「青春期就像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,孩子在其中尋找自我,而父母則需要完成從‘指揮官’到‘支持者’的角色轉變。」
當孩子到了14歲時,家長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,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尊重。
總而言之,14歲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時期。
家長需要做到尊重孩子及正確地引導孩子,才能讓孩子在未來繼續茁壯成長。